
中国注册营养师曹展
如今,“控油有益健康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炒菜油看得见、摸得着,更容易控制量,但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油,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,那就是“添加油”。
简单来说,添加油是为了达到改善口感等目的人为添加到食品中的油。一方面,添加油会显著增加能量摄入,过多的能量在体内堆积,很容易导致体重上升,进而增加肥胖风险。另一方面,最常用的添加油多为饱和脂肪,以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棕榈油、椰子油等为主。长期过量摄入饱和脂肪,会使血液中胆固醇、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,造成动脉粥样硬化,严重威胁心血管健康。许多看似健康的食物,其实都隐藏着大量添加油,让人防不胜防。
粗粮饼干。“粗粮”二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健康又营养,但实际上“粗粮饼干”只是一个商品名,其中不一定有多少真正的粗粮。生产商为弥补粗粮口感粗糙的缺陷,普遍采用大量油脂进行酥化处理。这些饱和脂肪在带来良好口感的同时,也带来了健康隐患。要避开这类陷阱,在购买饼干时,不能仅仅被“粗粮”的名号迷惑,一定要仔细查看食品配料表,优先选择那些粗粮含量高、添加油少的产品。若配料表中植物油、精炼植物油排名靠前,都应谨慎选择。
果蔬脆片。蔬菜水果本身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,对健康大有裨益。然而,为了让果蔬脱水后变得酥脆可口,很多果蔬脆片采用了油炸的制作方式。即便有些号称是低温油炸,听起来似乎更健康一些,但实际上其脂肪含量依然不容小觑,有些可达新鲜果蔬的20~30倍。经过油炸,果蔬原本的健康优势大打折扣,食用这样的果蔬脆片,反而会摄入过多的油脂。建议首选新鲜的蔬菜水果,或者冷冻干燥工艺的果蔬脆片。
再制奶酪。奶酪片、奶酪棒大多都属于再制奶酪。奶制品原本是优质的食材,富含蛋白质、钙等营养成分。但原制奶酪的风味比较独特,很多人不太能接受。于是,生产商会在原制奶酪的基础上,加入水、奶油、糖等成分,制作成更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。国家标准规定再制奶酪中原制奶酪含量只需≥15%,其余成分多为奶油、黄油和糖等。可以偶尔品尝再制奶酪,但不能将其作为日常大量食用的食品。更建议大家慢慢接受原制奶酪的风味,享受其更纯粹的营养。
概念酸奶。奶皮子酸奶、希腊酸奶、冰岛酸奶……有许多新概念酸奶,浓醇的口感让人为之着迷。然而,用纯牛奶制作的天然酸奶很难达到如此浓厚的效果。为了让酸奶拥有更醇厚的质地和丰富的口感,商家通常会添加稀奶油以及明胶等增稠剂。稀奶油的加入大大增加了酸奶中的脂肪含量,高达8%(普通酸奶约3%)。尽量选择那些配料表简单、不添加过多稀奶油等油脂成分的酸奶,或者选择自己在家制作。
大家应当认识到,异常酥脆、顺滑、浓稠的食物质感,往往与添加油存在必然联系。因此,在选购加工食品时,一定要养成关注配料表和成分表的好习惯。▲